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能源领域领军人才,2025年8月11日至24日,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学院组织19名学子远赴英国牛津开展主题为“牛津筑梦,能源同行”的研学活动。通过顶尖课程研修、名校参访等学习体验,学子们深度融入国际学术生态,在新能源科技前沿探索、跨文化互通交流中交出了一份“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
一、课程研修:在牛津学术沃土中深耕专业与素养
研学期间,学子们依托英国牛津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起“专业前沿引领—科研素养熔铸—特色辅导启迪”三位一体的学习体系。
在新能源科技前沿课程中,牛津大学海上可再生能源领域权威专家Richard H. J. Willden教授以英国风能、潮汐能发展为案例,系统解析了大型海上风机、潮流能涡轮机等设备的流体动力学原理与工程挑战。面对高强度专业内容,学子们通过课前文献研读、课中高频互动与课后小组研讨,逐步突破语言与知识壁垒,形成了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认知。

图1:Richard H. J. Willden教授风能、潮汐能专题授课
学术能力提升模块由牛津继续教育学院Sarah Frodsham教授与Alistair Beecher教授联袂授课。通过“学术阅读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学术展示技巧”等课程,学生们掌握了高效文献分析框架与学术伦理规范,并在模拟答辩中锤炼国际学术表达能力。牛津“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课堂氛围,让学子们真切感受到顶尖学府的人文关怀与学术自由。

图2:学术阅读与学术展示方法专题课
此外,专业助教Dr. Stratos创新采用“咖啡馆研讨”模式,在非正式场景中引导学生深化知识理解。这种“导师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不仅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更在思想碰撞中孕育出多项创新研究灵感。
研学团成员还利用课余时间,分成两组开展实地调研:第一组学员聚焦英国能源结构转型与可再生能源使用现状,通过街头采访、深度访谈等形式剖析英国能源相关政策与社会接受度的关联;第二组学员围绕高校旅游化现象对学术生态与学生发展的影响,在牛津校园内采访相关师生,结合街头问卷为后续调研报告提供鲜活的实证素材。

图3:专业助教Dr. Stratos课后辅导
二、名校名城参访:在历史与现代的交响中拓宽人文视野
研学期间,研学团在牛津、剑桥与伦敦开展文化参访,实现“理工交融、文理互通”的育人目标。通过多元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学子们在历史沉淀与前沿知识中,构建起对全球文明的立体认知。
在牛津,研学团深度参访了牛津大学图书馆、自然史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等学术文化地标。从图书馆的珍本手稿到博物馆的历史典藏,学子们深切感受到牛津大学严谨开放的学术传统,深化了对传承与创新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人文视野,强化其学术责任与全球意识。
在剑桥大学,学子们泛舟康河,聆听撑船人讲述八百多年学术传奇;驻足数学桥与圣体钟前,探讨工程力学之美与颠覆性创新基因;于菲茨威廉博物馆中,跨越时空对话文艺复兴艺术。伦敦之行聚焦文明碰撞与时代脉搏。从大本钟的哥特式庄严到大英博物馆的文明沉思,从国家美术馆的艺术震撼到海格特公墓的信仰追寻,学子们在泰晤士河畔构建起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认知。

图4:研学团伦敦参访
三、结业典礼:以学术荣誉为阶,开启能源创新新篇
8月22日,研学团的结业汇报与结业典礼顺利举行。在结业汇报环节,19名学子分为两组,以全英文汇报《风力涡轮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与《风力涡轮机设计与评估》课题成果。Richard H. J. Willden教授高度评价:“中国学子展现的专业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让我看到中英能源合作的广阔未来。”结业典礼上,Willden教授逐一为学生颁发证书,并寄语学子:“你们是连接中英能源创新的桥梁,期待你们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图5:结业汇报展示

图6:高桌晚宴
归国后,学子们纷纷表达研学所学所感:
严晓晨(能源学院能卓2301班):在英国的两周我感受到了不同的人文风情,那里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还有社交礼仪都与国内截然不同。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参访牛津、剑桥和伦敦,亲眼见到很多以前只能在网上才能看到的景色;更是在此次研学中开拓眼界,尤其锻炼了自己的英语社交和汇报能力。
陈良印(能源学院能动2306班):这次的出国交流活动主要让我有了两个收获,首先是与伙伴们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学习+探索+研究的过程,相对系统地学习到了风机的相关知识,也从优秀的伙伴们身上看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例如对每一个数据的严谨,对未知方法的不懈探索。其次,我也领略了英国高等学府的学术氛围,英国国民的生活状况及科技发展水平,从而使我更加明确了奋斗目标,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孙启皓(能源学院能创2401班):此次英国之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新窗。在牛津、剑桥的古老校园里,我们既感受了学术殿堂的厚重底蕴,也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共生——哥特式建筑下,学生们正用前沿科技探讨古典文献;实验室中,跨学科合作的火花随时迸发。与当地人民的深度交流,让我们跳出课本认知,真切触摸到文化差异背后的共通情感。博物馆里的文物对话,课堂上的思想碰撞,街头巷尾的人文观察,都在教会我们以多元视角理解世界。这段旅程不仅拓宽了知识边界,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习,始于走出舒适区的每一步探索。
结语:此次研学不仅是个体成长的里程碑,更成为我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生动注脚。未来,能源学院将继续秉持并深化培养国际化能源人才的初心使命,为培养“扎根中国、胸怀天下”的新能源领军人才注入持久动力。当牛津的星辉映照喻家山的灯火,新一代能源人已接过文明传承的火炬——他们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摆渡人。这场跨越山海的研学,终将化作奔赴可持续未来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