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会议背景与概况
2025年9月28日至10月1日,我有幸远赴荷兰恩斯赫德,在特温特大学参加了第十六届国际健康偏好研究大会。作为全球健康偏好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与国际影响力的顶级学术盛会,本届大会以“人工智能与健康偏好”为核心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的70多个专家学者,共同致力于推进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健康偏好研究,以持续优化全球健康与医疗卫生决策。

IAHPR大会不仅是各国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殿堂,更是推动全球健康事业发展、促进全民健康目标实现的重要引擎。能够作为我院代表团的一员参与此次盛会,我深感荣幸。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我全程投入,通过聆听主旨报告、参与分会场讨论以及与各国学者交流,极大地拓展了学术视野,深化了对本领域前沿动态的理解,并成功展示了我院的研究成果,收获远超预期。
二、 大会核心议题与前沿进展学习
本届大会共设七个主旨报告环节,系统性地呈现了健康偏好研究的最新国际进展。我的学习与思考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人工智能驱动的范式变革
大会首部分即聚焦于“人工智能与健康偏好研究”,揭示了AI技术正如何重塑该领域的研究范式。其中,杜克大学Tina Cheng教授团队关于《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患者偏好预测》的研究令我印象深刻。该研究证实,大语言模型在预测患者偏好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且其预测性能与训练数据量呈正相关。这为在难以开展传统离散选择实验的场景下快速、低成本地获取偏好信息开辟了新路径。然而,研究也尖锐地指出,未来亟需评估此类模型在不同临床场景中的可靠性、公平性与一致性。这提醒我们,在拥抱技术革新的同时,必须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审慎评估其应用的伦理边界与有效性。
2. 研究方法学的精进与创新
大会在“工具的发展与评估”与“方法学进展”环节,展示了研究工具与方法学的持续精进。阿姆斯特丹大学Caroline Geetan教授团队针对认知障碍老年人及其照料者的居家养老照护偏好研究,是DCE方法应用于脆弱群体的优秀范例。其发现——患者更关注直接照护与社交活动,而照护双方均高度重视情感支持与家庭改造的报销——凸显了照护策略中“人本关怀”与经济支持同等重要。
在方法学上,牛津大学John Buckell教授团队的工作堪称典范。他们尝试将多重离散-连续嵌套极值模型与扩展-多重离散连续模型相结合,这一复杂的计量经济学创新,旨在更精准地捕捉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选择行为,标志着健康偏好研究正从“解释行为”向“高精度预测行为”迈进。与此同时,悉尼大学Karen Canfell教授团队关于可视化导向对DCE完成效果影响的研究,则提供了宝贵的反面证据。其“效果有限”的结论具有重要警示意义,促使研究者反思,不能盲目追求形式的创新,而应回归到研究方法的核心效度上来。
3. 对偏好异质性与健康公平的深度关切
“偏好异质性”环节深刻揭示了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塑造健康选择。杜克大学January Cornelius教授团队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种族差异的研究发人深省。其揭示的非西班牙裔黑人参与者更优先考虑经济和时间成本而非失明风险的现象,并非简单的“健康意识薄弱”,而是结构性不平等在个体决策上的投射。这项研究强有力地证明,任何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都必须深入理解目标人群的决策背景与约束条件,否则旨在普惠的政策反而可能加剧现有的健康不平等。
4. 跨学科合作成为新常态
俄亥俄州立大学John Bridge教授团队的报告《芝麻开门:与生命伦理学家的合作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偏好研究方式》,生动地阐释了跨学科融合的巨大价值。他们通过与生命伦理学家的深度合作,成功地将健康偏好研究从传统的经济学-心理学框架,拓展至更广阔的伦理、法律与社会影响视野。这种合作要求研究者不仅精通本领域方法,还需理解政策背景,并能在更宏大的叙事下阐释研究成果。这标志着健康偏好研究正迈向一个更加成熟、更具社会责任感的全新发展阶段。
三、 我院研究成果展示与国际交流收获
本次交流的一大核心亮点与收获,是我院熊巨洋副教授在“全球视野”专题环节所作的主旨报告——《影响中国本科生HIV检测选择偏好研究》。该研究由熊巨洋副教授团队完成,我有幸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其中。

熊教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中国高校艾滋病防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指出,理解本科生这一关键群体的检测偏好,是构建未来精准防控政策的基石。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1.场所偏好:中国本科生群体显著偏好于在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HIV检测,这凸显了检测服务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在其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2.驱动因素:检测同时提供免费的健康检查成为促进其参与检测的重要驱动因素,这表明“一站式”健康服务模式可能比单一的检测宣传更具吸引力。
3.政策启示:基于以上发现,研究建议医疗机构可与高校校医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对我院校医院医师开展定期培训、引入综合健康检查服务等方式,精准满足本科生的需求偏好,从而有效提高校园HIV检测率。
四、国际学术界的积极反响与深入讨论
我们的报告引发了与会专家的浓厚兴趣和高度评价。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的John Bridges教授(方法论领域的权威学者)充分肯定了本研究的学术严谨性与实践价值。他特别指出,我们的研究让他深入了解到中国本科生群体在HIV偏好选择上独特的异质性特征,并就研究结论与中国当前艾滋病防治政策的衔接提出了关键性问题。熊巨洋副教授据此详细介绍了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四五”规划(2024-2030年)》 ,并强调规划中明确要求针对青年学生等重点人群实施精准防控,而我们的研究正是为这一国家战略提供了直接的、基于实证的科学支撑。这一问答环节,成功地将中国的地方性实践置于全球健康治理的对话框架中,实现了从“介绍研究”到“阐释中国方案”的升华。
五、 文化交融与学术友谊
此次荷兰之行,不仅是学术的盛宴,也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情感的融合。会后,适逢中国国庆与中秋佳节,团队成员将一份精心准备的华中科技大学定制月饼,作为节日礼物赠与了阿姆斯特丹大学的Janet MacNeil Vroomen教授。这份来自东方的独特祝福,超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传递了佳节的美好祈愿。这一细微之举,极大地增进了我们与国际同仁间的个人情谊,让严谨的学术交流充满了人性的温暖,真正体现了“明月共此时,友谊贯中西”的佳话。

五、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本次IAHPR大会之旅是一次极其丰硕的学习与成长经历。我系统地学习了以AI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不断精进的研究方法、对公平正义的深刻关切以及跨学科合作这四大主导健康偏好研究未来的核心方向。
对我个人而言,此行最大的收获在于,我们不仅作为学习者去吸收国际前沿知识,更作为贡献者,将基于中国情境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带到了世界舞台,并获得了权威学者的认可,成功开拓了潜在的国际合作渠道。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术自信与国际对话能力。
展望未来,我将把此次交流的所学、所思、所感融入后续的科研工作中:一是密切关注AI等新技术在健康偏好研究中的应用与伦理规范;二是在研究中更加注重对偏好异质性背后深层社会动因的挖掘;三是积极推动与国际顶尖团队的合作设想落地。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为推进健康偏好研究的发展、为提升我国医疗卫生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